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123节(2/3)

“看来老夫的想法和鲁迅不谋而合!”

    他为这一刻的交契激动,干劲十足地开始写祈建博物馆的折子。反面教材,多准确的名字。

    【姨太太,不用说了,“各自走散”,也就是要坚决抛弃,所以比喻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这个比喻很恰当也很妙,纳妾本来就是一种旧社会的陋习,毫无可取之处,用来比喻糟粕再合适不过。】

    闻言,刚刚瞪眼的女子扬起头,神情愈发骄傲:“听到了吗?陋习!”

    其他人有些不服气:“自古男人哪个不是三妻四妾?舜帝还有娥皇女英呢,怎么就是陋习了?这分明是胡说八道危言耸听!”

    对此,姑娘们只是呵呵一笑,用之前在水镜里学到的话反问:“从来如此,便对吗?”

    其他人:……

    明朝。

    年轻的李贽听罢若有所思:“纳妾是旧社会的陋习,帝王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岂非是陋习的集大成者?”

    ??!!

    李贽的好友陡然听得这惊天之语,吓得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把捂住他的嘴,神色慌乱地环视四周一圈,确认无事后才略略松了口气,压低声音警告道:

    “你胡说什么?不要命了?!”

    李贽掩住动了动,推开好友的腕挣脱出来,眼神坦荡又无辜:“我不过是顺势推断,楚姑娘不就是这么个意思吗?”

    “你……!”好友气结,“简直大逆不道!”

    李贽微一摊手,神情执拗地望着天空。好友也太小题大做了,他还是觉得,后世的思想比较对自己的胃口。

    未央宫。

    真帝王·陋习的集大成者刘彻恍若未觉,一本正经地点评道:“确实精妙。”

    司马相如等一众:“……”

    但愿陛下反应过来之后不要发怒。

    咸阳。

    嬴政倒是听出了端倪,不过心里没有太大波动。男女之事么,远没有大秦的强盛重要。

    其他不少人倒是神情古怪觉得自己膝盖中了一箭,至于王安石等持身守正的名士大概是为数不多地为鲁迅论证的精密而喝彩的人了。

    【大家会发现,这一段里的几种态度刚好和上文孱头、昏蛋、废物的三种错误态度形成了对比,在对照中,优劣自见。所以,这两段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方式。】

    北宋。

    苏轼接受良好:“韩愈《师说》一文中,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从师的态度形成对照,想来也是一种对比论证吧?”

    苏辙跟上兄长的思路:“荀子《劝学》一篇,用青出于蓝、木直中绳来喻指学习的重要性,劝勉世人向学,便是楚姑娘所说的比喻论证?”

    两个儿子说得头头是道,苏洵忍不住笑了起来,总结道:“看来后世学文,不仅学义理,也学章法,倒也不失为明智。”

    教出了两位名家的苏洵显然对此颇为认可。

    【接下来大家看到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一共有五句话,如果对这五句话进行针对性提问,应该提哪五个问题?】

    唐朝。

    刘禹锡有些疑惑:“楚姑娘的意思是将文中的五句话看作答案,反推鲁迅要阐述的问题?”

    “应是如此。”柳宗元点头,一边看水镜一边思忖道:“‘总之,我们要拿来。’这是在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刘禹锡也来了兴趣,看向第二句道:“‘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是他先前说的‘怎样拿来’吧!”

    “主人会成为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这是在申明‘拿来’的好处。”皮日休慧眼如炬。

    “怎样才能拿来?这人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说得好啊!沉着,则有定力;勇猛,则果断有魄力;有辨别,则可明精华、糟粕之别;不自私,则能一心向公不为所动。这位鲁迅先生着实透彻!”

    欧阳修捋着胡须赞叹不已,他一生识人无数,也算阅尽英才,可此时还是忍不住为鲁迅的胆识与灼见击节,真是说得太好了!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通篇言‘拿来’,落脚却是在创新,新,恰为拿来之目要,此君是有大智慧之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分手六年后,和前男友成了同事无限终焉我的美女总监老婆追女朋友的错误方法至若春和景明(gl)影后,复活吧听说极品秘书我只是个秘书我不是这种秘书!